首页 > 

我国目前的大学,大专生数量是正好,还是过多,还是过少

时间:2024-03-29 18:38:36 浏览量:37535

中国本科专科人数比例

我国目前的大学,大专生数量是正好,还是过多,还是过少?

谢邀回答。就目前我国教育状况,大专数量上基本合适。大专,固名思意,是一种专科学历。包合了两种意思。一,是专。是专项,专业。或倾向一门专长,或从事一种职业。这样的毕业生,年龄小,专业明确。很快就会在某一领域里独挡一面。这既给国家快速培养了技术人材,也给夲人节省了上学成本。这样人很适合社会需求。不要什么专业都去考博士,再不能按时毕业。工作时都三十多岁了。浪费人材又缩短了职工的工作年限。我认为有些职业,如幼儿教师。专科毕业就挺好。年轻,有朝气,深受孩子和家长喜欢。不用什么专业都要博士。

大专以上学历占中国总人口比例大约是多少?

虽然网上总有一些人鼓吹上学无用论,还说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但是事实上上,真正的事实确实如此吗?先看看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吧

自从1977年开放高考以来,每年参加高考人数超过千万的年份寥寥无几。但是也可以看看出来,我国的教育水平是在不断的提高的,录取率也在年年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2017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如果这个数字来算的话,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不超过15%。如果要按照城市区域来算的话,也只有高考录取比例较高的上海、天津地区大学生比例较高了。

保守估计,加上各种自考本科,继续教育等等,我国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也不超18%。

这的确打脸那些成天鼓吹自己身边的人怎样怎样读书无用论的人,我国的高等教育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高考时每个省的本科、专科招生人数是如何确定的?

每年三四月份,各省市的高校面向社会先后发布本校的招生计划人数,特别是一些985、211院校校发布的招生章程中详细公布了向全国各省市具体的招生计划人数(部分高校向西北地区不投放招生计划),一些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也紧跟步伐陆续发布招生计划,而一些专科高职院校为了争抢生源,扩大宣传力度,也不甘落后,发布招生简章,公布本年度招生计划人数。

一、国家985、211院校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办学实力,拟定本校的本年度的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具体包括各专业招生录取计划人数和招生总人数,还要将各专业的招生计划人数具体分配到各省市,最后还必须提交到由教育部进行审核。而对于一些省属的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招生计划录取人数由各省份教育厅根据教育部的招生政策、本省份招生录取总计划方针和本省份高考报名人数来统一协调分配,并将各省属院校的招生计划人数通过教育部备案,各省属院校是本省份高考招生录取生源的主要招生录取的主力高校。

二、教育部根据本年度全国各省市高考报名总人数来具体分配各省份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专科高职的录取率和录取政策与方针。对于重点本科高校(985、211院校)的录取总计划人数和各专业招生录取人数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审核,并将各省市的重点本科录取计划人数具体分配到各985、211高校的各专业;而对于一些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计划则由各省教育厅依照教育部对全国各省份具体分配的总招生计划比例将招生具体计划人数分配到各高校中,教育厅在分配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之时要根据各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条件来下达各校的总招生计划人数,高校再依据下达的招生计划具体落实到各专业。

三、为了确保985、211院校要严格执行和落实教育部分配的在各省份各专业的招生录取计划人数,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教育部对于一些国家重点院校在招生录取的地域有具体的要求,要求国家985、211院校要确保西部地区的本科录取率,以均衡各地域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情况,特别是保证对于西部偏远地区的本科录取率,各院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减少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人数,如果985、211院校完不成在西部偏远地区的招生计划人数,将会减少该高校下一年的招生总计划人数。

四、国家985、211院校要严格按照提交和教育部核定的招生计划人数进行招生,不得任意增加或者较少本年度的招生名额。但实际上一些国家“双一流”重点大学还是在西部地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比较少,甚至有些高校在西北地区不投放招生计划,而主要以本省市的生源为主招生录取。例如上海和北京一些重点高校。

五、每年全国各地的本科录取率各尽不同,重点本科录取率更是比较少,毕竟国家“985、211院校和“双一流”重点高校数量有限,各省份的普通本科和专科高职批次生源的录取主要要依靠各省份的地方高校招生录取,各省份的的地方高校是本省份生源招生录取的主力军,是完成招生计划的主要力量。

六、各省份的高校确定本校的招生计划人数之后面向全国发布,由各省份的教育厅和教育考试院招生办共同协调、统计全国各高校在本省份的招生总计划,最后由各省份的教育考试院招生办向社会公布本年度在本省份参与招生录取的高校总数和总招生计划。

总之,招生计划对制定和统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主管报名具体规定的。部分高校还预留少量的机动招生名额,予以应对招生录取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

中国本科与专科学生比例?

教育部官方网站平台上,公布有2013年的招生情况,当年本科生3814331人,专科生3183999人,合计699万大学生。当年,本科专科比例为1.19:1。近年来,部分专科院校专升本,可能专科生的数量实力有所减少,但变化也不会太大。

中国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比率是多少?

  1. 根据2014年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的统计,普通本科在校生数为14944353人、成人本科在校生数为2654596人、网络本科在校生数为2175100人,合计19774049人。
    1. 普通专科在校生数为9736373人、成人专科在校生数为3609549人、网络专科在校生数为3971306人,合计17317228人。
    2. 本科人数比专科人数多2456821人,因此本科人数比例大。
      1. 近期没有找到最新的数据,可以参考看看

从小学开始有百分之多少的人能进入大学(不包括大专)?

很简单,把小学入学的人数看作百分之百,

从小学到初中,淘汰的人忽略不计,毕竟是义务教育阶段;

初中到高中,50%的人能进入普通高中(不含中专),所以到了高中,同时进入小学的那批学生还剩下50%的人;

从高中到大学,还是50%的人能进入本科学习,所以这个时候只有50%×50%=25%的人能最终进入本科学习。

如果再细分,全国一本平均录取率为15%,二本平均录取率为35%,剩下的50%为三本,也就是说从小学到大学最终只有25%×15%=3.75%的人能上一本,25%×35%=8.75%能上二本,25%×50%=12.5%的人能上三本

所以上个本科还是不容易的,为啥感觉周围的人都是大学生,因为基数太多了

为什么感觉我们身边都是大学生,但是有报道称中国大学生才占4%?

我想到了一句话:何不食肉糜?

有一年晋国发生了饥荒,老百姓没有粮食可以吃,只能够通过挖草根,食观音土来充饥,因此有许多的百姓被活活饿死。这个消息迅速地传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汇报后,十分疑惑,此时的晋惠帝很想解决百姓所遇到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我们发现,有时候通过感觉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你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你周围的环境。


当你仅仅高中毕业出来工作时,所找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没有学历要求的,此时你将会发现周围的人基本上没有大学生,所以你会有一种感觉,大学生数量很少。

当你大学本科毕业去找工作时,所找的工作肯定找的都是本科学历要求的企业,所以进去公司后发现周围人都是大学生。

当你硕士或者博士毕业时,找的工作要求肯定比之前也要高,此时进去的公司以及很多同学都是硕士博士,你甚至就会以为硕士与博士的比例已经如此之高了么。


其实不然,国家统计局曾对2017年中国不同地区教育人口情况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统计。共计对全国内地的31个省级行政区的1063758个样本进行了抽样调查,进行了受教育程度的抽样调查,抽样比为0.824‰。

结果显示,未上过学人口比例为5.3%,小学学历人口比例为25.2%,初中学历人口比例为38.1%,高中学历人口比例为13.1%,中职学历人口比例为4.4%,大学专科学历人口比例为7.4%,大学本科学历人口比例仅为5.9%,研究生学历人口比例仅为0.6%。

2017年全国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们可以看到,本科学历(包括研究生)所占比例也仅为6.5%。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大学生那么多了呢?是因为如果将视角放到一些一线城市的话,那么这个比例就非常恐怖了,你感觉周围都是大学生,这可以说并不是错觉了。

从北京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本科学历(包括研究生)占比达到了33.8%,10个人里面就有3个是大学生,研究生比例达到了10.1%,也就意味着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研究生,这个比例可以说是非常高了,所以你假如在北京工作的话,感觉周围都是大学生的话,那么可以说是非常正常了。

除北京外,直辖市以及一些一线城市的高文化人口虽然没有北京的比例那么高,但是肯定也在中国内陆保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其实想想也正常,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一些高精尖人才,同时城市越发达,能够给出的工资也就越高,同时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加入,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城市才逐渐发展壮大。

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喜欢的麻烦点赞关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山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