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以什么为评价方式

时间:2024-04-20 04:53:57 浏览量:15216

道德主要是以什么为评价方式

道德以什么为评价方式?

道德评价方式 :1、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标准就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非暴力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熟记这些规范,不但有助于应对一些重要的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立身做人。

①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②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③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④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另有观点认为,道德标准比道德规范更根本道德标准是制定道德规范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标准是“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有人可知“道德的绝对主义”实质是什么?或示之以例?

首先、说道德是绝对主义的人一定是绝对主义者,道德一直是以人群的共同向往而在潜继努力的美好愿望、亦即人们最根本的潜在信仰、因此他的念括面是无处不在、在此不能言尽之情下只能称之为天道、(含愿美好公韵),但在世态之下会有各种个别理解,势大者则依据其道加以强化捍卫、为之法律,所以维护其道的武器就必须(绝对主义)、依托道德维持其势,所以道德看似常理亦非常理、是无常空法,皆从我识业缘开始、而收于果、念生不断,幻变无常、又怎能绝对!所以持道德绝对之为已是偏道、容易妄法啊朋友!

用道德评价人对吗?

谢邀请!用道德去评价人对吗?我个人因为是对的,从原则上说没错。所谓“道德”就是做人的标准,德才兼备,有才无德,不会长久,有力气无德,最终也是一场空,德是人类的宝贵才富,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国家的政策,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国家的法律也是建立在道德的框架来行使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用道德去评价任何什么,这都说明是人性化社会,用道德可以能识别真伪,用道德能驱散邪恶。人类社会最崇尚的就是道德,而道德的本身就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和文明风尚,便自觉的维护社会制度,维护自身的人格素质修养。

用道德去评价,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人的健康也是从道德的修养而铸成的,并且人与人之间会扫除不必要的各种疑虑,面对任何挑战,心态坦然,思维淡定,荣辱不惊,有哲有理的去征服所有的困难。这就是用道德的思维来看待任何事物,绝对是客观公平的!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不适,还望朋友指证!

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道德?它的标准是什么?

道,就是做为群居物种的人类,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在族群内部,人们为了稳定和团结所达成的思想认识、行为规范的共识。这些共识为族群的文明建立发展,统一社会意志、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族群生存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就是个体的人,他所在思想认识上,行为规范上遵守“道”这个共识的好坏的程度。遵守得好,叫有德;遵守得不好,叫缺德。

道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拿两性关系举例来说,在原始社会,生活资料有限,平均分配,部落之间主要的竞争是人口,所以两性关系是自由的群交。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在当时是宽松的。

随着生产力提高,私有财产产生,人们为了保护各自的财产,实行男松女严的家庭婚姻制度,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也随之男松女严。

当今社会,女人获取财富和男人一样了,家庭地位也就一样了。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也平等了。

可以预见,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时候,婚姻制度会消失,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将再次回到原始的宽松状态,现在相较封建社会已经宽松不少了,比如婚前性行为在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框架下是绝对不允许的。

另外,道德标准还受到族群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条件好坏、文明程度高低、社会的稳定与否等影响。

总之,一个人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遵守道德规范,做个有德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从容地生活。否则你要倒霉,比如你是一个女人,在封建社会乱搞男女关系,严重违反当时的道德标准,碰触封建社会的基石,当时的社会压力会让你成为齑粉。

道德是以什么为评价方式?

道德的评价方式其中一种观点就是道德规范,而所谓的道德规范,简单来说就是人跟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当然这些行为是要非暴力性的,像是传统的习俗以及内心的信念,还有社会的舆论等来维系的。道德规范在咱们国家已经是比较系统、精炼的了,这些道德规范有助于重要的考核,同时也对每个人立身处事很有帮助。像是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比如说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爱国守法等等。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道德标准才是根本,也就是想要制定道德规范其标准就是道德标准,在马克思主义之中,道德标准就是有利于个人以及社会。

道德是以什么作为评价方式?

道德主要看一个人的处事待人的做法是否符合大众的评判标准

什么是“ 假道德”?

假道德是个人的三心二意去做事的,其实很难分真假,只要自己用实际的行动去做每件事情,留别人来评论是真是假吧!

道德标准是怎么来的?

我觉得个人伦理观和社会伦理观都是变化的,但他们相互不一定有关联。

某些行为没有受到社会的惩罚,不代表社会认可这种行为。看看路怒症的例子就知道了。

伦理观分为个人伦理观和社会伦理观。每个人对于社会无形的道德标准都有自己的思辨与践行,文化与受教育程度、人生的经历等等都会让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有所改变,或者说不断进化。

确实,个人可以塑造文化道德。有时候如果时机恰当,只需要有一个人说“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就会冒出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人与他持有相同的观点。但是,如果你的道德观与社会道德观偏离越大,越难有人在意你的观点。

什么是道德,离婚与道德有关系吗,为什么?

道德的解释是“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把幸福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是靠不住的,最可怜的是孩子,没了(父母)的爱,就像没了阳光。

说什么离婚率越来越高是说明社会进步,经不住推敲。类比一下,如果取消死刑导致谋杀案发生率大幅度上升,能说明什么社会进步?

唯心主义关注的是对错,唯物主义关注的是真假,可以这样说吗?你怎么看?

我个人理解为,唯心主义是一种精神的物质状态,客体的合一知与醒。而唯物主义,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行动与实践。对与错,真与假,在与不在,对与不对,都在其中。主观的实践行为是生活,客体的知觉,都在正与反,对与错的正向或反向,而又南辕北辙。时间是对与错的充分必要条件,空间的真与假,只不过是一个立点。(有感而发,对与错都不计较真与假,都乃立点。)

有些人只有儒家的学问,没有儒家的品德,是否可以称之为“伪儒”?

伪儒不配,就是伪君子。读儒家的书不做儒家的事还不如那些不读书的心底纯正。

如何看待尼采说:「道德只是低等人群体用来阻碍高等人的虚构事物」?这句话正确吗?

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既简单,又复杂;既富有深刻的哲理,又通俗的揭示了人类的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的内在本质。

道德本身就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社会不断形成的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规范。是人类群体生活的有力约束的精神武器。他同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两把利剑,牢牢束缚着人类的各种行为规范。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法律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道德的力量欲加强大。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人们都道德的追求、渴望和道德本身的力量在不断升级。尼采说的“道德只是低等人群用来阻止高等人的虚构事物。”通过这句话的启示,反过来,道德也是高等人群用来统治和约束低等人群的虚构工具。我认为,不论什么情况,道德的进步,总体来说就是人类社会的福音。是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超过或者大大高于法律层面的任何东西目前替代不了的强大思想武器。

道德为何在人性面前变得虚伪?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人性,什么是道德。

人性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

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此而得以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人性的先天性来自遗传,而后天性则来自修养。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真正被系统的解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

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

自私,贪婪,虚伪,这是人性的弱点,这是藏匿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本恶”。

所以说不是道德在人性面前变得虚伪,而是缺乏道德法理约束的人性更加虚伪!

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曾国藩这样说道。

作为社会人,我们应该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如果没有约束,没有自制力,那么我们心里的“私”和“恶”就会蠢蠢欲动。

道德可以净化心灵,人性可以产生动力。

道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为了克制人性中的恶而生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答案:道德克制人性,人性需要道德的克制。

礼崩乐坏,人心不古。

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在现在字典中的释义为: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地破坏。寓意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巨变,亟需改进。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可见,缺乏道德规范约束的人性肆意妄为。

教师职称的评定是不是也应该有道德判定呢?

教师职称的设置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包括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教师、三级这五类。但是,不管是哪一类,都只对文凭、执教年限、是否属于师范类等方面的“硬件”提出鲜明的要求,但唯独对师德只是作出笼统的要求。比如,其中有一条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真可谓模凌两可——崇高的职业理想?有多崇高?坚定的职业信念?有多坚定?

最近几年,取消职称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在哪里?如果职称评定真的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教书育人的水平相挂钩,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老师忿忿不平。

“一线老师评职称太难了,僧多粥少,过程中又有太多不公平现象,我每年都为职称评定心力交瘁,却还是很难被评上。但职称对教师而言乃牵一发而动全身,工资、前途命运都与此息息相关,但有时,不是凭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真是虐心啊。”一位同事对笔者说。

在平时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中,超过百分六十的老师认为,教师职称无法反映教师真正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水平,部分教师认为职称评定存在或多或少的“猫腻”,存在隐形的教育腐败,乃至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笔者念师范的时候,一个宿舍7个人,毕业分配后全部成为一线教师,但其中的四个却离开教育岗位,下海经商。教师的待遇低是其中一个因素,职称评定中存在的水份也是一大因素。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教育是百年大计,每一个环节都万万马虎不得。教师职称的评定,要么取消,要么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实现师德二字“置顶”,才能让广大教师不忘初心,乐教育人。评定职称如果只是“看人下菜碟”,必然污染教育生态。故此,相关监管部门,比如纪检部门必须拿出反腐败斗争中的“打虎劲”来清理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还教育领域一片朗朗乾坤。

道德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德之人?

道德从何而来?我觉得只要践行两句话就可以了!第一句,将心比心。第二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世界上最恶心,最没有道德的人就是,自己坏事干尽,却要求别人行善积德。自己吝啬付出,却要求别人慷慨大方。自己贪欲腐败,却要求被人廉洁奉公。

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因为要时时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又很容易!如果一件事你讨厌别人对你做,那自己别做就好了!

为什么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

谢谢邀请,首先恭喜,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这说明有人关心社会的政治文明进步和道德风尚建设,但是“批判”有点厉害了,用“要求”比较好,用道德的制高点去要求社会,如果整个社会人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行事,换句话说:如果人的行为全部符合道德制高点的要求,那就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那把所有的法制机关部门去掉就可以了。这是人类理想的境界,我想,即使共产主义实现了,也需要向此境界努力吧。

1、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国家并不是与人类一同与生俱来的。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有保护个体的需要才产生的。成立国家以后,个体为国家尽义务,国家有义务保护个体。自从有国家以来,就存在治理的问题。开始是德治,个体选有德者治理国家,就是为大家服务,也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后来提出的“人民公仆”的意思。有德者可以“禅让“,那时依据的是德。但并不是每个个体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每个个体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有些个体的行为会突破道德底线,这就需要法来规范。而小的逾越道德规范,尚没有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就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用道德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行为,保证社会沿着道德规范的规道前进。

2、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古已有之。

从我国历史看,先贤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即社会用公序良俗来调节个体的行为,也就是“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我国古已有之,并且已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依德治国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优势,德治以法治为基础、法治以德治为保障。法治需要用强大的国家机关保障法的实施,德治则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对于一些尚没违法犯罪的行为,无法启动法去规范,不能动用国家强制力去制止,这就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去纠正一些有违公序良俗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所以,“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什么是伦理,什么是道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相关性何在?

简单来讲,伦理指的是人类对自己的社会行为约定的俗成的各种约束机制,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如天伦的规则是天、地、君、亲、师这五伦;如人伦的规则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忠、孝、悌、忍、信为处理人伦的五条规则。

道德是指人内心世界的修为,是社会意识形态里的东西,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中国人的道德是在仁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社会,风俗,习惯的总和。道是方向、方法和手段;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经常习惯性地把伦理作为对道德标准寻求的对象并且对道德用伦理的标准加以衡量,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对人与人以及人和自然、社会之间关系发生行为的规范和总结,都是在教育人如何与大自然以及人类自己之间和谐相处,都是引导人们如何去营造真、善、美的世界。

道德是以什么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以什么为评价标准的?主要依靠什么来发挥作用?

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

拓展资料

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比如说一个大学生,有 渊博的知识,过人的能力,但是他没有道德,不做好事做一些坏事,那么他和其他的犯罪 对我们更加危险。再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基本的道德,那么就无法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无法在世界立足。所以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没有基本的道德即使你再强大,别人对你也只是表面顺从,其实内心 对你是非常鄙视的。

道德高尚的人能够 乐此不疲地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蒙昧无知 、 损人害己。

道德以什么为评判方式?

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

《道德经》对道德是怎么看的?

大家好~我是江右老王,关注老王,天天吃瓜!


在谈《道德经》道德的看法之前,请容许老王对《道德经》做一个推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之所以取名道德经,并不是说它在谈道德,而是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开头是道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人根据取名的方法,把首字拿出来作为文章的名,下篇开头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中把德字拿出来作为文章名。此书又是当时函谷关令尹喜强留老子,写的一本治国方略的书,然后后人发现其可以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所以可以称之为经。《道德经》这三个字就是根据此书的特点这样来取名的。其他异名都是有根据。

看问题提出来的方式,那是对《道德经》理解出了一定的偏差。

接着我们来了解老子的生平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王认为老子很有可能楚国人。从他的文章里面,崇拜月亮,文章里透露出种的阴柔。“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这句话里面,牝指的是母性的生殖器官。老王私以为这是对母性文化的崇拜(一种思想,一本很正经的书,用这种大家觉得需要避讳的事物来形容,可见在老子的思想里面,这种东西是高尚,用它来形容道是比较恰当的。),而当时这么妖孽的崇拜,貌似只有南方的楚国才有。

如果看过《汉书》,想必大家听过那句:“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史官历经兴衰成败,境界之高可想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而老子作为周朝的守藏史。对兴衰成败的感悟,非一般人可以比肩的。

好了,我可以浅谈我对《道德经》浅显理解了。

当我们了解了书的作者的背景,也明白了书名的由来。那么我们就可以理性的看待《道德经》它只是谈了两个事物,一个是道,一个是德。老王看完《道德经》后认为道是事物发展规律,是一些法则等等,当我们懂了一些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才能道法自然,准守法则。就不会犯错,这样就把德体现出来了。德只是守道的一个行为结果。老子认为只有守道,尊道,才能有德。光说不做,那就是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你都懂得那些道,然后遵守,那种德根本不需要表现出来,大家就能感觉到。而我们用大喇叭到处讲到处宣传,那不叫有德。

如果不好理解我们可以借助,陶朱公说的:“作事规模鄙小,不务彰大门面,其中毕竟充实。摆大架子,弄虚头,其内多主不实。客因见牙侩行事彰大,财货放胆托付,不为疑虑,一值倾坏,所负不啻万金,安可以大行而怠意哉?”意思大致就是做事情喜欢摆个大架子,追求虚华、玩弄张扬,其在本质上多是名不符实。客商往往见到中间人行事张扬、摆架子,便把货物十分大胆地托付于他,不作任何怀疑和考虑,一旦事情出了变故,亏损的不仅仅是大量钱财。如此看来,怎么可以因为中间人的虚华而大意呢?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里我不做解释,我悟出的意思,当宣扬的什么事情的时候,必然是这种极度缺乏,它的对立面必然盛极一时。缺少勇者,我们就会大肆宣传勇敢的人。推崇孝慈,那必然是社会白眼狼越来越多了。多到人们无法忍受。

总结:可以这么简洁明了的说上篇在解释什么是道,下篇在解释什么是德。这是老王目前所能理解的极限。望高人指点一二。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仅供参考!